今天是:
全文检索组件异常,错误标识码knIdf, 请查看错误日志

科研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科学研究 >> 科研动态 >> 正文

来了!文学院学子新鲜出炉的高考下水文(第一期)

发布日期:2025-06-08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以梦为礼,共赴星海

“昨夜闲潭梦落花”,梦是独属于个人的精神絮语,承载着隐秘的情思与憧憬;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,梦是跨越现实的翅膀,能带我们抵达心驰神往之地;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,梦更是家国情怀与壮志豪情的投射。当我们能将梦赠予他人,一场关于精神传递、心灵共鸣的奇妙旅程,便就此开启。

梦,本是个人心灵的私语。它或许是学子在题海中仰望的名校轮廓,是打工人在疲惫里憧憬的诗与远方,是科研人在实验室里瞥见的突破曙光。这些梦,像深夜案头摇曳的烛光,温暖着独属于自己的奋斗时光。可当“赠予梦”成为可能,个人的微光,便有了照亮他人的力量。

将梦赠予他人,是传递希望的火炬。张桂梅校长扎根深山,她把“用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梦,赠予了那些被困于大山、囿于性别偏见的女孩。她用行动编织起一个个“大学梦”,让女孩们相信,自己也能挣脱命运的枷锁,奔赴广阔天地。这梦的赠予,不是简单的愿景诉说,而是打破黑暗的希望播种,让他人荒芜的精神土地,萌生出向上生长的芽。

把梦赠予他人,也是搭建理解的桥梁。在城市的角落,有怀揣艺术梦却被生活困住的外卖小哥,有渴望探索世界却囿于疾病的患者……当我们倾听并传递他们的梦,便是在以共情为舟,驶向他人的精神彼岸。我们分享对星空的幻想,传递对平凡日常的热爱,让不同人生轨迹的人,在梦的交流里,看见彼此的挣扎与向往,消融误解的坚冰,让社会的拼图,因这些梦的连接,咬合得更为紧密。

从个人层面看,赠予梦是自我成长的延伸。当我们梳理、讲述自己的梦,实则是在提炼人生的意义坐标;当我们接住他人的梦,为其添砖加瓦,也是在拓宽精神的维度。就像志愿者走进乡村课堂,把“外面世界的精彩梦”讲给孩子们听,孩子们眼中燃起的光,又会反哺志愿者对“播种意义”的理解,让双方都在梦的流转里,成为更丰盈的自己。

于社会而言,梦的赠予是凝聚力的来源。古往今来,民族的复兴梦、国家的富强梦,不正是在代代相传中,汇聚成磅礴力量?从先辈们“振兴中华”的呐喊,到当代青年“科技报国”的实干,梦的传递跨越时空,让个体的奋斗锚定集体的方向,让社会这辆列车,朝着共同憧憬的未来疾驰。

当然,梦的赠予,不是空想的灌输,而是行动的呼应。我们不能只说“赠你一个梦想”,却不为其实现铺路。要像为贫困学子捐资助学,为逐梦青年提供实践平台那样,让赠予的梦,有落地生根的土壤。唯有如此,梦的传递才不是空中楼阁,而是真实可触的希望接力。 “如果有一天,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”——这一天,不该只是假设。在当下,我们可以用文字记录梦,用对话分享梦,用行动支撑梦。让个人的梦,挣脱孤独的茧房,在人与人之间传递、交融,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星河。

以梦为礼,我们赠予他人希望、理解与力量;以梦为舟,我们同渡现实的河流,驶向更辽阔的星海。让梦的传递,成为连接你我、温暖社会的精神纽带,让每个被赠予梦的人,都能带着这份珍贵礼物,勇敢奔赴属于自己,也属于我们共同的未来。

——张皓雪

造梦屋

我叫佳佳,在和平村经营着一间“造梦屋”。说是造梦,其实就是帮人把脑海里零散的梦,打磨成能攥在手里的文字故事。

来找我的客人,大多是和我一样的年轻人。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工服,可眼睛里总有光——那是被生活压弯了腰,却始终没掐灭的梦。

梦檬是店里第一位客人。她在电子厂流水线上机械重复,手指被磨出茧,却总梦见自己抱着吉他,站在聚光灯下唱歌。她红着脸,把额前碎发别到耳后:“我知道这梦不现实,可就是想把它留在纸上,哪天回看,就算笑自己傻,也想留个念想。

我盯着电脑屏幕,将她的梦敲成文字。从流水线的机械轰鸣,到梦里吉他弦的轻颤,字里行间,藏着她没说出口的不甘。打印好的纸递到她手里时,她攥得紧紧的,像攥着最后一点星光。

梦檬的男友文君,送外卖摔断了腿,躺在出租屋养病。文君总梦见老家麦田,风吹麦浪,奶奶在田埂喊他。他让梦檬搀着来店里,对我说:“想把这梦写成信,寄给去世的奶奶,让她知道,我在城里,没丢了根。”我把麦田金黄、奶奶的呼唤,都融进字里。文君小心折好信,塞进枕头底下,说这样奶奶在梦里能收到。

可近来,客人越来越少。不是大家没了梦,是和平村要拆迁,房租涨到离谱。我收拾东西时,梦檬红着眼跑进来:“佳佳,你不能走!我们的梦,只有你能接住!”
我苦笑着摇头,生活不是梦,房租、生存,像堵墙横在中间。

拆迁前一晚,我对着电脑发呆,店门突然被撞开。文君、梦檬,还有好多熟悉的身影涌进来。他们捧着纸——有的是我写的旧梦,有的是新写的故事。原来,他们凑了钱,要帮我留住店。“佳佳,你给我们造梦,现在我们给你造‘不放弃’的梦!”
梦檬把带着体温的钱塞给我,指尖的温度烫得我眼眶发酸。

看着这些年轻人,我突然懂了:梦从不是一个人的事。我为他们记录梦,他们用行动,把“坚持”的梦回赠给我。这一夜,小店的灯没灭,我们围坐在一起,把一个又一个梦,写成更亮的光。

后来,小店没被拆迁——不是房租降了,是我们的故事传到网上,有人愿意资助“造梦屋”。现在,店里年轻人更多了,我们互相造梦、赠梦,把生活碾碎的碎片,重新拼成照亮彼此的星。原来,梦最动人的模样,不是独自闪耀,是你赠我星光,我还你火种,在青春暗夜里抱团取暖,让渺小的梦,燃成照亮彼此一生的火炬。

——刘佳胜

以梦为舟,渡己渡人

古往今来,梦是诗人笔下的浪漫意象,是凡人心中的不灭星火。从李白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的逍遥幻想到陆游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的家国情怀,梦始终以超越现实的姿态,承载着人类对情感的倾诉、对理想的追寻。当我们学会将梦赠予他人,便会发现:个体的梦是照亮自我的星光,而分享的梦则能汇聚成照亮人间的星河。

织梦:在笔尖凝结心灵的镜像。文字是织梦的梭子,将缥缈的思绪编织成可触碰的存在。《红楼梦》中太虚幻境的梦境描写,既是宝玉心性的投射,也暗含着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轨迹;鲁迅在《野草》里用荒诞梦境剖开国民灵魂的深渊,让“铁屋子”的隐喻成为唤醒世人的警钟。这些文字记录的梦,本质是创作者与自我的对话——当我们在纸页间坦诚地描摹梦境,实则是在完成对内心世界的解构与重构。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,梦境是潜意识的信使,而写作则是破译这份密码的过程。通过记录梦境,我们得以直视那些被现实遮蔽的情感褶皱,在自我剖白中完成精神的疗愈与成长

传梦:让故事成为共鸣的桥梁。分享梦境的本质,是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。敦煌壁画中“飞天”的梦境,从画工的笔尖走向千万人的视野,成为盛唐气象的文化符号;明代汤显祖在《牡丹亭》中勾勒的“情至之梦”,让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跨越时空,成为无数人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图腾。这些被讲述的梦,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他人心中激起涟漪。当代青年用短视频记录创业梦、乡村振兴梦,在社交媒体上引发“后浪”的共鸣;扶贫干部将“让山区孩子走出大山”的梦想写成报告、讲给世界,吸引更多人加入支教队伍。当个人的梦被言说、被倾听,它便不再是孤独的呓语,而是连接起千万颗心的纽带,让相同的渴望在不同的灵魂间共振。

圆梦:以行动搭建现实的阶梯。真正的梦从来不是空想,而是需要用汗水浇灌的种子。北宋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记录的科学设想,历经千年后化作现代科技的硕果;“禾下乘凉梦”从袁隆平的梦境走向试验田,最终让杂交水稻养活全球数亿人口。将梦赠予他人的最高境界,是用行动将其转化为可触及的现实。支教老师带着“让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梦扎根山区,用数十年光阴让学生眼中的憧憬变为走出大山的脚步;航天团队将“星辰大海”的梦融入每一次火箭发射,让万户飞天的幻想成为航天员漫步太空的日常。这些以行动兑现的梦,如同黑暗中的火炬,不仅照亮了梦者自身的道路,更让追随者看见希望的方向。

站在时代的渡口回望,人类文明的演进史,何尝不是一部筑梦、传梦、圆梦的史诗?当我们学会用文字记录梦境的形状,用语言传递梦境的温度,用行动赋予梦境以重量,个体的梦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。愿我们都能成为勇敢的造梦人——以笔为楫,在文字的海洋里打捞心灵的碎片;以言为桥,让孤独的梦境在共鸣中生长出翅膀;以行为力,将缥缈的愿景锻造成照亮现实的光芒。如此,当我们将自己的梦轻轻放在他人掌心时,终会看见无数梦想如同蒲公英的种子,在人间落地生根,绽放成璀璨的星河。

——王猷富

以梦为翼,赠予光与热

“昨夜闲潭梦落花”,梦是个人情感的细腻映照;“我欲因之梦吴越”,梦是对奇妙天地的憧憬探寻;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,梦更是家国情怀的深沉寄托。梦,本就承载着我们的感受、期冀,连通着个体与广阔世界,当“赠予梦”的假设出现,实则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——梦如何跨越个体,成为照亮他人、联结世界的光。

梦能赠予他人慰藉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们,在幽暗洞窟中,一笔一划修补千年残损,他们守护文化瑰宝的梦,赠予历史慰藉,让古老艺术重焕生机;医护工作者们身着白衣逆行抗疫,挽救生命的梦,赠予患者生的希望,成为驱散病痛阴霾的温暖力量。这些梦,以行动为传递介质,将个体的坚守与大爱,化作他人心灵的良药、文明传承的薪火。

梦可赠予他人方向。张桂梅校长扎根深山,创办免费女子高中,她让女孩们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梦,打破了贫困山区“重男轻女”“读书无用”的故障,为无数迷茫于命运枷锁的女孩,指明逐梦的方向;袁隆平院士“禾下乘凉梦”“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”,不仅滋养国人饭碗,更给世界粮食安全困境中的人们,送去挣脱饥饿束缚、探索农业发展新途的方向指引。他们以梦为灯,照亮他人前行的路。

当我们赠予梦时,也是在编织一张联结你我的网。从古老的丝绸之路,先辈们怀揣贸易互通、文化交融的梦,走出沟通中外的商路;到如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各国携手发展、共享繁荣的梦,跨越山海,让不同肤色、不同国度的人,在共筑梦想中相连。个体间,我们分享追梦故事、传递逐梦勇气,让孤独的逐梦之旅,因他人的共鸣与接力,变得更有力量。

不过,赠予梦并非易事。它需要我们先深耕自己的梦,让梦足够坚实、闪耀,才有光热可传递;也需要我们有共情的能力,洞察他人的困顿与渴望,让赠予的梦精准抵达;更需要我们有豁达的胸怀,不执着于梦的“专属”,愿让梦成为众人携手奔赴的远方。

“如果有一天,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”,这一天,其实早已在无数逐梦者的行动中悄然到来。让我们以自己的梦为起点,去赠予他人慰藉、方向与联结的温暖,让梦的天空,因无数光热的传递,变得更加浩瀚、明亮,让每个逐梦的身影,都在彼此的映照中,走得更远、更坚定。

——庞兆惠

我手机里有100多条备忘录,藏着我清醒的呓语和梦中的箴言。

最常做的梦是追杀,当然我是逃跑的。躲在一片低矮的烂木堆后面,我小心控制呼吸频率,真吓人,什么都看不见。这世界像一根要死的蜡烛,一点儿可怜的光忽隐忽现,我往前走一步就要被脚下的泥潭吸进去,身后是盲人的心象世界,没有黑与白,只有虚无。

这样徘徊着消磨时间好像也很好,此刻我知道我在做梦了,可我不想改变,就像一只偷窥世界上瘾的蜗牛。

这梦像是听见我的心声,开始追杀了。我像疯子一样跑,被什么细碎东西扎到也不觉得疼,我跑得真快,气流把我割破了。天顶的暖阳淡淡照过来—快醒了。 脖子好酸,头好晕,梦结束了,失落,兴奋。游戏里的一句话—逃出生天。 洗脸时凉水柔软可爱,春日的灰尘喷洒一片,这些都很真实,我该去上课了。

坐在凳子上,身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了,老师讲课的声音酥酥麻麻。我是个坏学生吧,总是神游。也还好,我坐得很老实,就是记知识很费劲,像做梦一样。 说到梦,近几年我在“追杀”梦里反客为主。

时间?地点?这些无谓的小事我忘了。只记得我很凶猛,用一只板凳使劲砸向一个人,一个对别人施加暴力的人。他向来锋利的眼眸扭曲成尖锐的线条来回伸缩,像丧尸咬人前的蓄力,冲我扑来。

庆幸—受虐者得救了。

我得继续跑了,我也害怕,腿肚子都在打颤。跑过一片湿冷的水滩,或许是我紧张流汗了,应该也快醒了,再跑一会。

我不想看见那个恶魔。如我所愿,他消失了,我又在控梦,跑到干燥的地方歇会,上午还有重要的专业课、期末考试还没准备,希望今天能睡个空白的觉......  我有时分不清梦和现实,可是分得清又能怎样?我得到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呢?世界像是我的一个未醒的梦境,我边走边醒,边醒边睡,边睡边控,抱起了过去的自己和千万个似我一般挣扎不屈的灵魂。

“如果有一天....”,那“如果”不存在呢?这一天永远不来怎么办?“赠予”是好丰满好遥远的词汇,它像是一个优雅的灵魂把自己雕琢完美之后的馈赠。我更喜欢“成就”,人类的梦镜参差不齐,相通之处的欲念,被包容是幸运,唾弃也是寻常。然而只要存在,哪怕是梦境、思维或者意识,都将成为任何一个存在的“成就”。

醒了很多次之后,我在现实世界醒了。早上九点多了,今天高考,但我不是考生。可我又时时都是考生,和出题人。

——官鑫淼


上一条:来了!文学院学子新鲜出炉的高考下水文(第二期)

下一条:“文启新程,上岸领航”——考公考编经验分享会